临近大寒节气,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气温低至零下10摄氏度,中国最长内陆河——塔里木河千里冰封,这一壮观景象已持续多日。
徜徉在塔里木河畔,一望无际的棉田里,还残存着一些棉花秸秆,吸引了成群的牛羊前来啃食。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沙雅县,2023年棉花种植面积约175万亩。不久前的采摘季,一台台国产采棉机在这里驰骋,将一朵朵棉花吸入体内,然后自动打包成一个个通常由金黄色包装膜包裹、重约2吨的圆柱体棉包——俗称“金蛋蛋”。
借着“一带一路”东风,这些采棉机还驶向中亚的广袤棉田。其中尤以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最引人注目:半个月前,钵施然公司完成了对乌兹别克斯坦54台采棉机的出口订单,金额超8000万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披露的信息显示,这是国产采棉机首次大规模出口。
这是不小的进步。作为全国最大棉产区,新疆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启动采棉机研制,但始终未能攻破核心技术,高端采棉机一直长期被外资品牌垄断,进口率一度在90%以上。由浙江省和嘉兴市援疆指挥部牵线、浙江亚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投资的钵施然公司成立于2009年。它是如何打破垄断,进而打开“一带一路”市场的?国产采棉机首次大规模出口国外市场,又意味着什么?
新疆棉机采率超85%,国产机占比逾八成
每年9月下旬至11月初,是新疆的采棉季。据新疆日报报道,新疆全区2023年棉花机械化采收率超过85%。
近日,记者从杭州出发,辗转几千公里到达沙雅县城时已是深夜。次日一早,记者来到钵施然公司沙雅工厂,销售部经理赵栋陪同记者沿着县城往南,途经塔里木河,驱车75公里来到哈德墩镇。穿过一片胡杨林,大片的棉田映入记者眼帘。
走进哈德墩镇永安村,记者见到了56岁的棉农吴银田,他正忙着给冬小麦抽水灌溉。偌大的院子里,5台钵施然生产的三行圆捆打包采棉机格外醒目,正是靠着这些大家伙,他承包的棉田面积从几百亩拓展到4000亩,丰收的喜悦绵绵不绝。
“采棉机,我们都叫它‘下蛋机’,采摘、压缩、打包,一气呵成,10分钟能就吐出一个‘大金蛋’,5台机子一天能采1500亩棉花呢。”谈及丰收的景象,吴银田面露喜色。6年前,吴银田承包了300亩地种棉花,到了采摘季,因为找不到拾花工,急得整宿睡不着觉,最后好不容易托人找到40个拾花工,花了两个月才采摘完,结果又错过棉花最好的行情。“找拾花工,每公斤要2.5元工钱,像去年的行情,棉花每公斤收购价才7块多,刨去成本,就赚不了多少钱。”
2010年前后,新疆棉花主要由人工采摘。每到采棉季,来自陕西、四川、甘肃、宁夏等地的采棉工就背上行囊,搭乘“采棉专列”来到新疆。当自动化、智能化大型采棉机在万亩棉田闪亮登场,热热闹闹的“采棉专列”逐渐退场。“一台机器抵得上一支采棉大军。”钵施然公司沙雅工厂对外接待部经理刘泉印象深刻,他说,2019年采棉季,全国各地涌向沙雅的拾花工数量从2008年的约9.6万人锐减到3000多人,现如今,采棉大军浩浩荡荡进沙雅的场景已不复存在。
离开哈德墩镇,记者来到沙雅县红旗镇多勒昆村,走进棉农阿卜杜拉·麦海木的家中,只见他正和技术员对几台采棉机、播种机等进行检修。去年,他花了进口采棉机一半不到的价格,购买了一台钵施然采棉机,不仅拿到了政府补贴,还靠着帮人采棉花额外赚了40万元。“钵施然公司在沙雅很多地方设了维修服务点,农机坏了,拨个电话,技术员就上门了,这是其他品牌尤其国外采棉机没法比的。” 阿卜杜拉·麦海木说道。
采棉机国产化不断加速。以钵施然公司为例,2021年起,其采棉机连续3年保持每年600台以上的销量,采棉机总销量超过1800台;企业从2018年投产时的产值8000万元,到2023年总产值预计突破12亿元。权威资料显示,钵施然公司采棉机2023年销量在中国市场份额达到42.14%,位居行业第一。
近年来,铁建重工、现代农装、天鹅股份等多家农机企业进入新疆,在采棉机自主创新上获得突破,攻克包括自动控制系统在内的多项技术,在采净率上不断赶超外资品牌,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这些中国企业搭建起了高效、便捷的售后服务体系,在采棉季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赢得了棉农的认可。行业统计数字显示,国产采棉机在新疆市场占比超过八成,越来越多像钵施然这样的“中国造”在新疆棉田里闪耀着“国货之光”。
达国际先进水平,钵施然开进“白金之国”
“中国的采棉机,好用!”这两天,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棉农绕夫力在使用了钵施然采棉机后,给钵施然公司市场部发来了积极的反馈信息。
性价比高,是国产采棉机的突出优势。在沙雅县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记者走进钵施然公司沙雅工厂的销售展厅,只见10多个型号的拖拉机、采棉机、播种机、喷雾机一字排开。
采棉机属于典型的技术集成型高端农机,研发投入耗资巨大。2021年起,嘉兴市援疆指挥部每年投入援疆资金,支持钵施然公司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开展农机使用技术推广等。在嘉兴市援疆指挥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钵施然公司已成长为一家现代化智慧农机制造企业,具备生产采棉机、播种机、联合整地机、残膜回收机、喷药机等涵盖棉花全产业链的机械设备能力。从最初的牵引式到眼下的自走式,从三行箱式到六行圆捆打包,企业先后在采棉机领域取得193项专利,批量生产的多款采棉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台三行圆捆打包采棉机,售价228万元,政府给棉农的购机补贴有40万元;旁边这台六行圆捆打包采棉机,售价458万元,一台能抵1500人手工采摘,比国外进口的便宜300万元左右。”赵栋说。2019年,钵施然采棉机首次走出国门,但出口量只有两台。这一次,乌兹别克斯坦一口气订了54台钵施然采棉机,可以说是对中国造采棉机的充分认可。
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上主要棉花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棉花产值约占农业产值的40%,素有“白金之国”的美誉。过去几年,当地人工采摘仍占比较大。近年来,当地开始提升农业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以采棉机为代表的农机设备成为农业市场的宠儿。乌兹别克斯坦也曾向其他国家进口采棉机,但高昂的采购成本和维护成本让其望而却步,一直在寻找高性价比的采棉机。
去年6月,经贸易商推荐,乌兹别克斯坦选定了钵施然公司在内的7家采棉设备制造商,再从中选定3家潜在供应商谈判,并开展实地考察。经过多方对比,乌兹别克斯坦采购方最终相中了钵施然公司,在去年9月签下这笔订单。
钵施然公司安排人员到乌兹别克斯坦进行调研,结合当地棉花种植的行数和间距,定向开发了四行自走式圆捆打包采棉机,按照国外的种植模式来计算,这款采棉机每小时可采收棉花25亩到40亩,采净率达95%以上,含杂率低于10%。
钵施然公司迈出的这一步有怎样的意义?记者来到阿克苏地区阿拉尔市的塔里木大学,采访了该校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教授张有强。他认为,钵施然公司出口乌兹别克斯坦的这批采棉机,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核心零部件完全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西方国家技术垄断,譬如零件的加工制造、自动控制技术等,在综合性能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推动新疆和兵团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驱动,后来者居上。以钵施然公司为代表,中国不少采棉机制造企业虽然是高端采棉机研发生产领域的后来者,但都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成长势头迅猛。2022年,中国国产品牌采棉机保有量占全国采棉机保有量的比重达51%,首次超过国外品牌采棉机。
角逐国际市场,中国先进农技踏上“一带一路”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中西方商贸往来的经济走廊,也是农业交流的重要通道。而今,中国的农业技术也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国门,在中亚地区遍地开花并广受好评。
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卡什卡达里亚州,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兹别克斯坦水利部水问题研究所共建了一块节水棉田示范区,推广中国种植标准后,当地棉花亩产量从140多公斤增长到300公斤。古瓦拉克村棉农谢尔佐德·多纳耶夫抢喝“头口水”,他感慨,自从用上中国的棉种和技术,他的棉田产量几乎是过去的两倍,而人力、肥料、用水等投入减少了一大半。
同样,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州乌塔伊奇客地区,中乌节水农业海外示范园采用太阳能驱动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具有省电、节水、节肥等功能,使当地棉花产量提高30%以上、节水50%。
制造企业也闻风而动。这一次,钵施然公司在完成对乌兹别克斯坦的采棉机出口订单后,还为对方提供了中国的棉种和覆膜节水技术,以改变当地大水漫灌式的粗放种植模式,提高棉花产量。此外,钵施然公司还安排了技术员在乌兹别克斯坦定点跟踪服务,把国内的维修标准推广到国外市场。
乌兹别克斯坦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枢纽,也是最早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2023年原棉产量达到380万吨。据了解,乌兹别克斯坦对采棉机的需求在1万台左右,并计划在2026年前彻底实现机械化采棉,其中蕴藏着巨大市场,如果中国制造的先行军能够受到认可,将会在国际采棉机市场分得更大的份额。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1周年。这个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中国制造能否点亮“一带一路”?钵施然公司95后工程师张延昕手机里的一张图片,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是在几个月前,张延昕跟着营销团队运送两台采棉机到巴西时拍下的场景:只见1台钵施然采棉机,与4台国际大牌——美国约翰迪尔采棉机并驾齐驱,在巴西库亚巴的万亩棉田里作业,格外醒目。
“与约翰迪尔采棉机相比,我们的采棉机不仅价格实惠、维修便捷,许多细节上的优势也很明显。”张延昕说,比如采棉机驾驶室走下来的扶梯,钵施然公司已经根据客户反馈,改成了液压式的悬挂扶梯,避免了扶梯刮伤棉花或碰伤人,这一细微的改造,受到了巴西农场主的认可。
巴西是中国在南美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政府也将巴西定为“海上丝绸之路”向南美延伸的重要支点。据有关报告,2022/23年度巴西棉花种植面积约2490万亩。如今,巴西此前采购的一批采棉机逐渐老旧,当地加快设备更新的进程,给了中国制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从中亚到南美洲,更多中国造采棉机带着中国农业技术以及和谐包容、互利共赢的美好愿景,开始驰骋棉田。但专家也提醒,要清醒认识到,想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仍要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不断推动采棉机技术迭代、服务升级,这样才有望拓展更大的市场。
记者手记
算一笔成本账
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长期以来,新疆采棉机市场被约翰迪尔和凯斯等进口采棉机垄断。钵施然公司通过技术攻关,打破了国内市场被进口品牌垄断的格局,也让棉农得到了实惠。
沙雅县棉农肖平江算了笔账,他6年前种了200亩棉花,在没有用采棉机之前,差不多要雇20多个人采收,人工采摘成本每公斤约2.5元,碰到棉花行情不好的年份,几乎一半的种棉收益要用于拾花工工资支出。
他也曾考虑购买国外品牌的采棉机,但是国外品牌只有六行式的箱式采棉机,品类单一,价格比国产的采棉机高200多万元,还没有购置补贴——这远远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另外,国外品牌采棉机在当地没有配件供应,维修成本高、周期长。
经过一番对比,肖平江最终购买了国产采棉机。此后,采摘成本降到每公斤0.7元,较人工采摘每亩节约成本300元以上。国产采棉机作业效率一点儿不比进口品牌差,而且维修便利。正因如此,他承包的棉田面积越来越大,如今已超过35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