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阿克苏3月28日讯(记者 俞刘东)3月28日,为了又快又好推动阿克苏地区发展黑木耳种植产业,来自浙江云和的8名食用菌专家在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结束简短的培训后,即刻启程前往地区各县(市)生产一线,至此,驻县(市)开展黑木耳种植技术指导的“云和师傅”已经达到11人。
黑木耳栽培技术员培训会现场
黑木耳种植项目既是浙江第九批产业援疆三大工程之一的“万亩亿元”工程的核心,也是阿克苏地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今年,按照“增量、扩面、提质”的发展思路,地区安排春季生产黑木耳1000万棒,覆盖100个贫困村,辐射带动5000户贫困户,户均种植2000棒,预计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今年1月,浙江捐赠的100支试管种,通过扩繁成原种并制成液体菌种后,可以满足千万级菌棒栽培的生产能力。此次,通过增派技术员,浙江援疆真正做到了从菌种培育、菌棒生产、下地产耳的“全链式”支援帮扶。
今年1月浙江捐赠的100支试管种(资料图)
“为及时掌握春季黑木耳生产选点情况,2月底,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有关县(市)16个乡镇、21个黑木耳菌棒越冬点的越冬情况进行了摸查,实地了解部分新建生产点的前期准备情况和菌棒厂生产进度。目前,地区黑木耳春季生产工作正火热开展中。”阿克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浙江援疆干部金群力说。
记者了解到,浙江省农科院选派的这11位“土专家”都是具备5年以上异地综合开发生产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知识技术型劳动者,他们都来自“食用菌之乡”——丽水市云和县,因在助农增收方面成效明显而被亲切地称为“云和师傅”。这些农民科学家的平均年龄52岁,职称都在“技师”以上。今年57岁的高级技师刘裕元早在1992年就开始从事食用菌行业,2008年至2010年、2011年至2013年先后被选派到浙江淳安、四川宣汉指导黑木耳种植。他说:“我们就是要为农民兄弟服务的,这次能来援疆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我一定会按照省农科院和省援疆指挥部的要求,做脱贫攻坚的先锋,做好‘传帮带’工作。”
高级技师刘裕元(左图左二)在温宿查看黑木耳生长情况,他27日抵达阿克苏,28日就来到生产一线
据悉,浙江省农科院还为阿克苏地区每个县(市)无偿提供了黑木耳菌棒粉碎机,方便废旧黑木耳菌棒的脱袋、粉碎,便于菌棒回收再利用。
省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王通林,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所长骆少嘉等人参加培训会并对“云和师傅”提出寄语,希望他们用实际行动支持浙江援疆“万亩亿元”工程,为受援地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贡献浙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