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援疆网 > 要闻 正文

浙江省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综述——

万里援疆情 大爱暖边疆

2019-07-20 16:38:45 2019-07-20 16:38:45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唐华容 特约记者 俞刘东

  阿克苏日报7月18日讯(记者 唐华容 特约记者 俞刘东)巍峨天山,见证地区、一师阿拉尔市和浙江省的深厚情谊;岁月长河,记录浙江人民对地区和一师阿拉尔市各族干部群众的浓浓真情。

  2010年全国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后,根据中央要求,确定浙江对口支援地区和一师阿拉尔市,开启了援疆工作的新征程。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援疆工作,坚持“硬件”到“软件”并重、“输血”向“造血”过渡、“引智”与“育人”同步,初步形成了产业援疆、教育援疆、医疗援疆等“组团式”援疆工作新格局。9年来,数千名浙江援疆干部人才先后来到地区和一师阿拉尔市,肩负起“舍家报国,倾情援疆”的崇高使命。从遍地开花的“浙江元素”中,地区各族干部群众感受到了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和浙江人民的深情厚谊。

  产业援疆激活“造血”功能

  7月16日,记者在温宿县托乎拉乡库如力村(金华新村)水生蔬菜示范种植基地看到,大片即将进入收获期的冷水茭白郁郁葱葱,成为天山脚下一道亮丽风景。

  看着绿油油的茭白,种植户张建平别提多高兴了。“这些可都是钱啊!通过这两年试种,茭白平均亩产达1500公斤,按最低批发价每公斤7元计算,每亩地收入上万元,每亩茭白田还可套养100公斤小龙虾或30只甲鱼。这样算下来,一亩地年收入2万元不成问题。”张建平笑着说。

  “温宿县水资源丰富,加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可以为茭白、莲藕等水生蔬菜积累营养、提升品质。”金华市援疆指挥部产业发展组组长王国军说,在扩大茭白、莲藕种植规模的同时,该指挥部还指导村民建立了水生蔬菜专业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免费为有种植意向的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目前,温宿种植茭白、莲藕、水芹、芡实、慈菇、荸荠等水生蔬菜面积在1000亩以上。

  7月8日,在乌什县·衢州中小企业孵化基地艾斯芬服装有限公司,古丽克孜·尼亚孜在缝纫机前忙个不停。“在家门口就业,不仅可以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我特别开心。”古丽克孜·尼亚孜说,她丈夫是一名电工,和她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结合浙江产业、市场优势及地区和一师的资源优势,坚持“政府前期引导、企业持续发力、劳动者积极参与、市场化良性运作”的原则,实施产业援疆“百村千厂”工程,选择人口比较密集、富余劳动力充足、群众就业愿望迫切的中心乡镇、村,新建或改造现有闲置厂房、学校和礼堂等场地,建成了一批适合发展服装、针织、家纺等产业的工厂,按照“公司+卫星工厂+合作社”的模式,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已在受援地布局卫星工厂(车间)489个,有力助推了贫困村脱贫摘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推出了“万亩亿元”工程,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扶持地区黑木耳产业发展。从2017年的小试牛刀,到2018年的逐渐推广,再到2019年的全面铺开,小小的黑木耳成为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此外,为把地区现有的特色农产品规模优势、品质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实施了“十城百店”工程,在地区和一师阿拉尔市建设“百十一”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连接“十仓百企”加工联盟,形成以浙江省“十城百店”销售网络为主体,辐射华东地区,带动其他内地市场的阿克苏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体系。项目实施一年多时间,已累计销售地区和一师苹果、香梨、核桃、红枣、牛奶、羊肉等优质特色农畜产品16.74万吨,销售额达22.86亿元。

  “全链式”组团教育援疆提升教育水平

  “衢州援疆教师来了以后,上学期期末考试全校学生平均分比以前提高了11分,校风学风明显改善。”乌什·衢州小学党支部书记王娟说。

  去年8月,衢州市派出了22名援疆教师来到乌什县。其中,18名教师组团服务,集中援助乌什·衢州小学,启动“全链式”教育援疆新模式。

  18名教师团队中集结了衢州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等各学科的教学骨干,其中7人拥有中级以上职称,有着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援疆教师汪瑞萍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把课本知识具象化,让学生爱上学习。针对学生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等问题,援疆教师方平在读写中引入手势,完善成一音一调一手势、一诗一词一曲调、一读一写一腔情的“九一教学法”。

  教法新颖、节奏流畅、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乌什·衢州小学的课堂成了该县中小学教师学习的典范。“援疆教师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我们都在向他们学习。”乌什县第二小学派到乌什·衢州小学挂职的副校长马文海说,他将把在这里学到的管理经验带回学校,让衢州经验辐射开来。

  记者从浙江省援疆指挥部了解到,近三年,浙江省从不同渠道选派了753名援疆教师,形成了“中组部计划、教育部计划、柔性援疆计划、退休返聘教授计划”等多层次的教育援疆选派格局。目前,浙江省第九批第二期在岗支教教师601人,占全体援疆干部人才的52.7%。三年内,选派到新疆理工学院的浙江高校教授、副教授101人,在岗援疆教授63人,新疆理工学院也成了浙江省乃至全国19个援疆省市中选派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最多、学历层次最高、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最集中的受援学校。

  特别是第九批教育援疆人才到位后,“传帮带”成为教育援疆的高频词。积极打造“331”教育援疆新模式,形成从幼儿园到大学“全链式推进”“全学科覆盖”“全员培训”,坚持“名人引领”“名师帮带”“名校结对”,开通一条“空中课堂”。地区各县(市)纷纷成立了“红柳工作室”“姚仁汉名师工作室”“青蓝工作室” “红沙子工作室”“红石榴工作室”等,让一批批带不走的教师队伍成长起来。

  浙江省第九批第二期支教团领队、阿克苏教育学院副院长张东说:“坚持‘援疆一批人才、带出一批人才’的理念,之前的援疆队伍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现在‘输血’变成了‘造血’,实现了‘人才顶岗’向‘人才帮带’的转变,充分发挥了援疆人才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和智力援疆项目的助推作用,为阿克苏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造福群众

  “十分感谢您救了我爱人和孩子的生命。”7月15日,一位患者家属紧紧拉着宁波援疆专家、库车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蔡晓雷说。

  原来,患者的妻子一个月前在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因为体重超标而导致麻醉困难,麻醉科医生找到蔡晓雷求助。

  听了病人的情况,蔡晓雷一边做着麻醉准备,一边向旁边的助手交代麻醉方案。

  蔡晓雷最终采取坐位穿刺方式对患者成功进行麻醉,让手术正常进行,婴儿顺利娩出,母子平安。

  自2016年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以来,浙江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以精准扶贫、健康扶贫为抓手,立足当地群众需求,通过学科帮扶、人才培养、开展远程医疗、远程教学、激发科研创新等方式,不断丰富“组团式”医疗援疆内涵,着力巩固提升浙江医疗援疆成果,切实提高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最大限度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不断提升基层各族群众健康指数和就医获得感。

  浙江省根据地区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立足当地情况,选派优秀的医疗援疆队伍,通过三批“组团式”援疆医疗专家的努力推动,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建设了7个自治区级重点专科,10个“浙—阿临床医学中心”,新建了四大学科和三大学科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65项。

  同时,加强“造血式”援疆,实施精准“传帮带”,全力做好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创新10种带教方法,开辟“浙疆大讲堂”,打造了“学员双向遴选——拜师结对——季度考核——期中传帮带大赛——期末综合评估——优秀学员后续培养”的全链式帮带模式,共培养承接学员164名,选送优秀业务骨干赴浙进修242人,成功培养本土人才41人,包括地区高层次人才、地区优秀科技工作者、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等。结合新疆实际,嫁接浙江“最多跑一次”理念,大力发展远程医疗,铸造“指尖上的医生”品牌工程。让远程会诊、远程查房、远程教学、远程病理、远程影像、远程超声、远程5G眼科门诊等远程医疗实践全覆盖日常医疗工作,真正让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目前每周开展各类远程医疗120例。

  此外,借鉴浙江省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的丰富经验,深入推进“三大两远程”,“大组团、大卫生、大帮带、远程医疗、远程培训”的医疗援疆格局全面铺开;创新打造“浙—阿跨省医联体”,构建了“7—1—9—N—X”的五级联动、双向转诊、多方受益的新型跨省医联体模式,并将柔性援疆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浙江名医定期来阿克苏集中诊疗患者,集中强化带教学员、手术示范和学术交流,并开展系统化的医院管理咨询辅导工作,让援疆专家“刚柔并济”,形成“双轮驱动”,既推动了医院发展,也为患者和本土医护人员翻倍了医疗“红利”。

  结对认亲增进浙阿人民情谊

  7月13日,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飞来阿克苏考察援疆工作,专程来到库如力村(金华新村)看望慰问他的结对亲戚古丽尼沙汗·毛尼牙孜。刚进村子就看到古丽尼沙汗·毛尼牙孜在门口迎接他的身影。“大兄弟,可见到你了,我的眼睛现在能这么明亮都是你的功劳啊!”古丽尼沙汗·毛尼牙孜感激地说。

  冯飞握着古丽尼沙汗·毛尼牙孜的手说:“老姐姐,看到您身子骨这么硬朗,我太开心了!”

  自从开展结对认亲活动以来,类似这样浙江省援疆干部和地区各族群众结下深厚情谊的故事有很多。第九批浙江援疆干部人才自2017年2月进疆以来,与阿克苏市依干其乡尤喀克巴里当村农民结对认亲,扎实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经常性地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主动帮助亲戚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用真心与行动诠释着民族团结大爱,让浙阿两地干部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心更近、情更深。

  7月8日,宁波爱心人士为库车县的孩子们筹备了22台净水设备。这批设备将于近期运抵库车县9所小学。新学期开学,孩子们就能喝上放心水。

  今年6月初,在库车支教的宁波援疆教师项业荣在下乡送教时,发现库车部分农村孩子的饮用水有些问题,他将这一情况告知了宁波爱心市民邓艳华。看到项业荣传来的图文资料后,邓艳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便决定来新疆实地考察。

  6月17日,邓艳华、赵杰、王仁官、吴红霞等一行4人从宁波来到库车县。经他们实地考察发现,学校水质差的情况在库车县乌尊镇的9所学校普遍存在,还征集不少孩子的“微心愿”,有的要一本书,有的要一个新书包……在她的呼吁下,身边的朋友纷纷捐款捐物,想办法帮助这些孩子实现“微心愿”。

  据了解,像这样的“微心愿”行动在浙江省各个援疆指挥部都曾开展过。去年6月,浙江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共青团浙江省委等单位联合发起了“倾情援疆我先行 点亮万个微心愿”活动,征集到的1万多个“微心愿”,涵盖了地区8县1市和一师阿拉尔市的贫困儿童,在浙江省直机关党团员中募集善款130万余元。这些善款按照孩子们的“微心愿”陆续变成实物发放到孩子们手中。2017年,通过浙江援疆干部的牵线搭桥,将“向阳花少儿医疗救助基金”引入阿克苏,该基金承担贫困家庭孩子医保报销范围之外的自付部分,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杭州市援疆指挥部连续三年推出“多浪公益”,帮助阿克苏市的贫困家庭。

作者:记者 唐华容 特约记者 俞刘东 编辑:俞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