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援疆网 > 要闻 正文

浙江法院第九批援疆:“小组团”撬动“大资源”

2019-10-28 14:23:00 2019-10-28 14:23:00 来源:人民网 徐艳 孙保胜

  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深入贯彻落实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和浙新两省区党委工作部署,浙江省、市、县三级法院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精心选派了10名法院干部,开启了第九批对口支援新疆工作。10名浙江法院干部分别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和8县1市人民法院的党组成员、副院长,充分依托浙江法院系统力量,以“小组团”撬动了后方“大资源”,奋力书写法治援疆的新篇章。

  加大“输血”力度 助推智慧法院建设

  镜头之一:温州市援疆指挥部投入200万元用于拜城县人民法院审判庭信息化建设,目前,该院6个审判庭已经提升改造完毕并投入使用,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庭审设备和应用系统软件,解决了录像画面不清楚、声音嘈杂、庭审现场资料归档不达标等问题,提高了庭审和办案效率,走在自治区法院系统信息化工作的前列。

  浙江省三级法院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不断加大对口支援新疆的物资装备和资金支援力度,三年来,共向阿克苏地区两级法院积极争取浙江援疆资金1581万元,建设项目10个,建成科技法庭19个,一体化智能送达系统1个,移动微法庭1个,图书馆2个,购买了价值80余万元的办公设备,有力助推了阿克苏地区两级法院物资装备和智慧法院建设的进程。

  强化“造血”功能 培养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镜头之二:来自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房伟组织受援地库车县年轻法官针对南疆地区离婚率偏高问题开展调研,调取了3年间库车县人民法院办理的离婚案件,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调研报告《论民族地区离婚案件审判改革》,在“中国西部法制论坛”上被评为二等奖。他总是尽量想办法多带一带年轻的法官,在专业法官会议上,对疑难复杂案件展开讨论时,多提出自己的思路,供他们参考。

  为切实提高阿克苏地区两级法院的法官队伍素质和法院管理水平,10名“组团式”浙江法院援疆干部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组织浙江法院系统考察团38个234人(其中高级人民法院领导2人,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8人,基层法院党组书记、院长59人)分赴阿克苏地区考察和传授法院管理经验,组织阿克苏地区两级法院考察团15个124人赴浙江考察学习。开辟了“阿克苏法律大讲堂”,邀请了浙江法院系统的全国及全省审判专家33人到阿克苏两级法院举办业务讲座,培训法院干警3090人次。组织5批15人到浙江省三级法院挂职培训学习,组织13批146人到国家法官学院浙江分院和大学法学院学习培训,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发起成立浙江首个援疆干部传帮带工作室“沙舟工作室”,先后设立周一业务夜学讲堂,引进“导师制”全方位多角度开展“传帮带”工作,开展各类活动60余次。大力培养受援地法院干部,切实提高两级法院的“造血”功能。

  不当客人当主人 主持审判促稳定

  镜头之三:2018年7月13日,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受理“金晖兆丰能源有限公司及其四家关联子公司实质合并破产重整案”,该案涉及债权人450家,涉及债权117亿元,这是新疆法院受理的首例百亿破产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援疆干部肖国耀同志勇挑重担,亲自主持审理,历时仅一年,就创新以“债转股”的方式成功审结本案。该案的成功审结,盘活了拜城县的经济资源,给当地直接带来稳定就业1.5万人以上,每年可增加数亿元的税收。以此为契机,建立了破产审判团队,健全了破产审判工作机制,有力促进了地区社会稳定,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第九批浙江法院系统10名援疆干部均为法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6人为研究生学历,均来自审判一线,具有扎实的法律功底和丰富的审判经验。进疆以来,浙江法院援疆干部坚持“不当客人当主人”的思路,全身融入地方法院审判工作,助推受援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身体力行带头办案,做好“传帮带”工作,建立和完善两级法院民商事审判、行政审判和执行工作制度60个。10名援疆干部共参与办案和合议案件1200余件。

  案件质量与效率是法院工作的生命线。10名浙江法院援疆干部始终根据分管工作,将浙江的好理念、好经验、好做法引入受援地,引领受援地司法改革和审执效率提升。来自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夏云伟担任“乌什县首批科学技术咨询专家”,在抓好分管行政审判工作过程中,运用好浙江“最多跑一次”服务理念,加强与各行政机关的沟通协调,以行政审判推动行政机关治理能力现代化,3年来,该院所有行政诉讼案件均妥善化解,无一起判决案件更没有当事人涉法涉诉信访产生。

  发动后方资源 助力脱贫攻坚

  镜头之四: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拜城县人民法院的“访惠聚”工作队的脱贫联系乡为拜城县老虎台乡。当地老百姓的饮水一直都是大问题,冬季枯水期水量不足,夏季洪水期泥沙较多,水质浑浊,无法饮用。针对这一问题,省、市法院援疆干部争取到1392.5万元的援疆资金,帮助当地解决安全饮水问题。2018年7月,终于在老虎台乡打出史上第一口深水井,惠及农户4000余户、1.8万余人,实现了“千家水净”。

  10名浙江法院援疆干部按照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的要求,积极参与浙江援疆“助力脱贫攻坚211行动”和产业援疆“十城百店”“百村千厂”“万亩亿元”三大工程,助力受援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发挥助力脱贫攻坚应有作用,争取后方资源和援疆资金1866.5万元用于精准脱贫工作。湖州市和绍兴市法院援疆干部利用后方资源为受援地贫困群众捐助服装4300件,价值60万元。

  深入交往交流交融 切实增进民族团结

  镜头之五:2017年5月,援疆干部在下乡走访亲戚时发现柯尔克孜族女学生海尔尼古丽﹒卡马力因为贫血从三楼摔下,多处骨折,身体钢钉到期了,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法动手术,援疆干部肖国耀发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干警为她捐款2万余元,帮助她彻底摆脱病魔,从此海尔尼古丽﹒卡马力与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肖国耀被海尔尼古丽﹒卡马力尊称为“法官爸爸”,书写了一段美丽的民族团结佳话。

  10名浙江法院援疆干部按照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占国提出的“援疆干部要努力当好民族团结先锋”的要求,始终致力于增进民族团结,强化交往交流交融,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深入乡村与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与22户少数民族群众结对认亲,每年节假日家属探亲期间带领家属走访亲戚,为亲戚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徐艳 孙保胜)

作者:徐艳 孙保胜 编辑:俞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