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中午,新疆沙雅县疾控中心实验室传来喜讯——在浙江嘉兴援疆专业技术人员的倾力帮扶下,该中心顺利通过新疆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现场技术评审。这是浙江省疾控系统首次“组团式”支援阿克苏地区首家通过CMA现场技术评审的县区级实验室,也是沙雅县首家通过CMA现场技术评审的公立机构实验室。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沙雅县疾控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检验检测能力迈上了新台阶,更成为浙江和阿克苏两地医疗卫生协作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跨越山海的帮扶
从江南水乡到西北边陲
2024年12月,作为浙江省疾控系统首次“组团式”援疆中的一员,来自浙江嘉兴市嘉善县疾控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陈云跨越万里,赴新疆沙雅县疾控中心挂职副主任,重点帮扶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资质认定等工作。初到新疆,摆在眼前的现实让陈云深感责任重大:实验室虽然具备一些基础检测能力,但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质量管理落实只浮于表面,人员对操作规范理解存在偏差、设备维护管理不全面等突出问题,距离资质认定标准尚有差距。
面对挑战,陈云迅速行动,带领中心技术骨干开展“百日攻坚”,蹲点实验室逐项排查问题。参照后方实验室质量管理经验,他们系统梳理出30多项整改清单,修改及新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20余份,指导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台账、人员职业动态技术档案、实操化作业指导书等,将质量控制贯穿检验检测全过程。
授人以渔式帮扶
打造带不走的技术队伍
“资质认定不是最终目标,培养本土人才才是关键。”这是陈云在工作例会上强调的理念。针对工作人员质理管理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他开设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专题培训班,采用“理论+实操”模式开展专题培训4场次,覆盖中心实验室管理全部要素及检验检测岗位所有人员。为强化实战能力,他深入实验室设计一些易出现问题的现场,通过模拟现场评审场景,手把手指导技术人员规范操作。
2025年3月的一次例行排查中发现,检验检测员阿丽耶柯孜在检测消毒餐饮具测算其内表面积时出现偏差。陈云没有简单纠正错误,而是带着她重新研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餐(饮)具》,并查找相关论文以及用图解方式将复杂的国标条款转化为可视化操作指导书。这种“既开方子又教方法”的带教模式,让检验检测人员真正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决胜评审现场
专业与责任的双重考验
5月5日上午,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派出的评审专家组准时抵达沙雅。在为期两天的评审中,2名省级评审专家和1名监督员通过现场观察、资料核查、现场实验、盲样考核、人员问询以及笔试等方式,对实验室管理体系、技术能力、人员及设施设备等条件进行了全方位“体检”。在评审组对检测项目或操作管理上提出质询时,陈云立即组织团队连夜整改,不仅从质疑内容上进行完善,还依据浙江疾控系统的一些相关经验辅助性进行解释,沙雅县疾控中心检验检测团队严谨的态度和高效的执行力赢得了评审组的认可。
在最为关键的现场实验及盲样考核环节,面对专家组临时指定的生活饮用水及消毒餐(饮)具中14项检测任务,实验室人员沉着应对。从样品接收直至结果报告,每个环节都严格遵循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每一步按照作业指导书规范进行操作。当最后一组数据报告给评审组时,评审组长不禁点头称赞:“能在县级实验室看到如此准确的盲样检测结果,确实超出预期。”
硕果背后的浙疆情
技术援疆的深远意义
5月7日中午的末次会议上,评审组组长郑重宣布:“新疆沙雅县疾控中心实验室管理体系适宜、充分,运行有效,技术能力符合资质认定要求!”会场响起热烈掌声。这一刻,不仅意味着沙雅县疾控中心成为全疆少数通过省级资质认定的县级疾控中心实验室,更标志着其检测报告将获得全国范围内的法律效力。
作为援疆技术骨干,陈云在评审通过后却未停歇。他的工作笔记上已列出新的计划:协助生活饮用水扩项至43项,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检验检测能力、建立土源性寄生虫检测镜检能力,扩展腹泻症候群、呼吸道症候群病原检验检测能力……“通过评审只是起点,我们要把浙江的先进经验真正扎根在这里。”站在刚通过资质认定评审的实验室里,这位江南技术干部的目光坚定而温暖。
从千年西塘到天山脚下,这场跨越万里的技术接力仍在继续。在新时代援疆工作的征程上,浙江医疗专业技术人才正用智慧与汗水,在祖国边疆书写着“传技术、带队伍、建体系”的动人篇章,为筑牢西部公共卫生防线贡献着浙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