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教育厅公布2025年度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典型案例评选结果。新疆理工学院报送的《“N+1+X”传帮带模式赋能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浙江省教育援疆团队帮带新疆理工学院青年教师能力提升案例》从19个援疆省市104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优秀典型案例。
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能力培养工作。在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援疆教师团队创新工作方式,聚焦青年教师能力培养,有效助力学校青年教师能力快速提升。近五年来,在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7项,自治区级奖项83项;主持立项省部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226项,发表SCI/SSCI/EI/CSSCI等收录高水平论文300多篇。在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国家级高校教师竞赛排行榜中,新疆理工学院位列百强校第51位。
作为一所新办高校,在建校之初,学校师资队伍面临规模少、质量不高双瓶颈。面对这一“卡脖子”难题,援疆教师团队与学校一道,共同提出“N+1+X”传帮带模式,即通过“N”位援疆教师,联合“X”个援建资源,培育“1”批高水平本地教师或教研团队。通过创建“一校一院”机制,创立教师发展中心,构建数智援疆平台,大力推动赛教融合,赋能南疆高校青年教师快速发展。
学校充分发挥援疆教师和后方力量,指导建立浙江一所高校对口帮建一个二级学院(部门)的“一校一院”帮扶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与深度融合。明确援疆教师“4+1”岗位职责(任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副职、讲授核心基础课程、任专业带头人,做援受双方联络人),通过双管理岗+双业务岗多岗位赋能,充分发挥援受双方纽带作用。自建立“一校一院”对口支援机制以来,累计邀请浙江水上运动世界冠军朱圆敏等名师100多人次来校指导,开展线上师资培训150多批次,实现优质资源跨域流动。
学校借鉴浙江高校教师发展模式,创立教师发展中心,并发挥援疆教师团队力量开展系列传帮带活动,使本地教师逐渐由临摹到实践,由输血到造血。建立以“站上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为主题的进阶式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以训促提升。开展教学示范课、专题讲座、课程思政沙龙等特色教研活动,以研促提升。实施“青蓝工程”“领雁工程”“名师工作室”等系列活动,以“帮带指导”促提升。近年来,援疆教师团队共计开展教科研讲座、公开课、集体磨课以及教赛指导等1000余场次,帮扶青年教师400多人,其中200多位已晋升中级职称,80余位晋升高级职称。
学校依托智慧树网开辟数智援疆教学专栏,积极引入浙江高校的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组织“慕课西行”同步课堂活动,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跨区域共享。推行“浙江名师录播授课+本地教师线下辅导”双师模式。建立“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分中心、“数字电子技术远程实境实验平台”等一批高水平数智教学平台,为受援校师生提供远程实验和实践教学支持。联合浙江高校组建虚拟教研室,实现浙疆教师实时协同教研。截至2025年4月,已开展慕课西行同步课堂共计36门,建立虚拟教研室10个,受益师生4000余人次。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师技能竞赛为抓手,借力援疆教师及后方力量,构建了由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课程思政教学竞赛、“青蓝工程”竞赛等组成的教师教科研能力锻造体系,“以训促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研、赛教结合”。每年组织各级各类教学竞赛近20场,参赛教师达600多人次,推动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援疆教师代表王冬云、王玲娜说,从浙江到新疆,跨越的是地理距离,凝聚的是同心力量。“N+1+X”传帮带模式不仅破解了师资队伍的发展瓶颈,为新疆理工学院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更有望成为南疆新办本科高校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的参考样板。在教育援疆的道路上,浙疆两地将继续携手前行,以教育为桥,深化合作,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优质教育之花在天山南北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