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山南麓的新疆温宿县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一台眼底激光手术正在进行。一道道光束透过患者的瞳孔落在视网膜上,就像一束穿越时空的光,将正在看手术视频的浙江金华眼科医院董事长吴坚韧的思绪拉回15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早晨。
2011年初春,院长办公室电话铃声响起。这通看似平常的电话,不经意间铸起中国民营医院援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吴院长,有事跟你商量。”电话那头,金华市卫生局领导对吴坚韧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金华市对口支援的温宿县因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烈,白内障高发,但医疗资源匮乏,缺医少药,更缺乏白内障复明手术的技术和能力。市卫生局反复考虑,认为金华眼科医院最合适,但作为民营企业,没有援疆义务。
“这个任务,我接!”曾在新疆当过知青的吴坚韧声音干脆有力,“我对新疆有感情,更懂眼疾患者的痛。”
当时,金华眼科医院是浙江中西部首家集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眼科专科医院,在业内享有声誉。
接受援疆任务后,吴坚韧即赴杭州找到在进行入疆培训的金华市援疆指挥部指挥长程天云。程天云眼睛发亮:“您为援疆工作开了扇新门。”
随后15年,金华眼科医院10位优秀医生相继赴疆,每人一年半时间,持续“光明接力”——带去先进的医疗技术、精细化的管理经验,捧出一份超越山河、联结民族的情感与担当,书写由民间力量扛起的“光明使命”。
点亮荒漠里的光
2011年2月,金华眼科医院选派的首位援疆医生汪国锋抵达温宿县人民医院。宽敞的门诊大楼里,五官科诊室仅为一间,一台老旧的显微镜和简陋的裂隙灯是全部家当,在内地很普通的白内障手术也无法开展。
汪国锋一边请求后方医院寄送手术器械和耗材,一边赴乡镇义诊,因地制宜创新手术方法。
“移动诊室”开进一个个简陋的村委会院子,汪国锋借助自然光为牧民检查视力。与此同时,金华眼科医院仓库里,一批批眼科器械打包装箱,人工晶体、手术显微镜、无菌手术器械……
“吴院长,有个维吾尔族老奶奶,白内障完全成熟了,家里穷,儿子说‘算了,不治了’。”汪国锋在电话里着急地说,“但她拉着我的手说,‘想再看看孙女的模样’。”
吴坚韧听完,立刻拍板:“我带团队去温宿,免费手术。”随后带上10名医生赴疆。
“阿帕(妈妈),别怕,这个手术就像给眼睛擦擦灰。”吴坚韧蹲在老人床前,轻声安慰。7天里,援疆团队完成17例免费白内障手术。
然而,并非所有故事都有圆满结局。晚期青光眼患者艾力江因延误治疗,视力已不可逆转。面对无法改变的结局,这位坚强的维吾尔族汉子微笑着说:“知道金华这个名字,也挺好。”那个笑容如荒漠夜风,让汪国锋心生震颤:“医者的光,不该有荒漠。”
经多方协调,“光明行”活动被列入金华市援疆指挥部配套项目,争取到36万元资金,购置显微镜、裂隙灯、眼底相机、手术病床等,建起标准化手术室。
援疆结束时,汪国锋带上温宿县人民医院唯一的眼科医生徐敏,来金华眼科医院学习白内障手术。
“我们要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接过援疆第二棒的胡春生开启“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革命”:深夜的科室里,对着解剖图讲解晶体悬韧带结构;自编维汉双语手术笔记,图示手术关键步骤;每台手术都让本地医生做助手并观摩……经过进修和两位援疆医生带教,2013年8月27日,徐敏独立完成第一台白内障手术。
第三任援疆医生华雪萍到岗第一天查房,见到一名维吾尔族妇女嚷嚷要求转院。因“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治疗一周无效,她几乎失去信心。华雪萍细查后对患者说:“给我三天时间,如果无效,我帮您办转院。”
华雪萍查出患者得了“球后视神经炎”。第二天,患者视力从0.1提升到0.3;第三天,达到1.0。患者出院后未按医嘱规范用药,一周后视力又降回0.1。再次入院后,她严格监督治疗全过程,最终患者痊愈出院。这个案例在科室引起震动。
擅长儿童眼病诊疗的陶丽霞接过“接力棒”后,发现当地眼视光领域是个空白——有屈光问题需远赴阿克苏市区,且缺乏系统防控。“让温宿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一流的眼科医疗服务。”陶丽霞在金华市援疆指挥部支持下设计图纸、规划布局、购置设备、制订人才培训计划……2015年11月10日,“温宿县关爱儿童青少年眼健康工程”启动,“金华1-3-5近视防控新模式”也落地实施。50天后,阿克苏地区第一家县级眼科中心——温宿县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开诊。
“我是援三代,新疆就是我的故乡。”2017年2月,胡珊珊踏上温宿的土地。她在一次幼儿园眼健康筛查中,发现一名5岁男孩左眼视力仅0.1,确诊为先天性白内障。她急忙为男孩预约来新疆授课的金华眼科医院专家,借助新援建的超声乳化设备,经过20多分钟,完成温宿县首例先天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这不是终点,是新征程的起点
2018年8月24日,走进经五任金华援疆医生援建、已配备一流设备的眼科中心时,谷寅深知:这不是终点,是新征程的起点。他变被动等候为主动筛查,走进校园,在温宿二小、二中、五中等学校筛查近5000名学生,开启“一人一档、精准干预”的闭环管理。
初抵温宿的方永亮发现,白内障是当地眼健康的“头号杀手”,许多农牧民因地处偏远,从未到过县级医院就诊。“他们不来,我们就下去。”方永亮带人深入乡镇牧场、村庄戈壁,一辆车、一套设备、一支小队,清早出发,深夜方归。“金华防盲”模式在边疆生根发芽。
眼视光专家赖仙球认为,医疗援疆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要“医疾病”,更要“育理念”。在赖仙球的推动下,2022年8月1日,温宿首家眼健康科普馆落成:眼球模型、光学原理互动装置、VR视觉体验设备等,一应俱全。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更是医疗援疆从“治疗为主”转向“防治结合”的理念升级。
戴晓丹带领团队完成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为温宿86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的5.2万余名学生建立屈光发育档案。3岁男孩艾力,筛查发现双眼矫正视力仅0.3。戴晓丹为他定制“弱视综合训练”计划,三个月后视力恢复正常。家长含泪握住她的手……
2023年,温宿县人民医院眼科门诊接诊10998人次,接收住院患者1425人次,手术539人次。至年底,可开展视光诊疗、近视防控、斜弱视治疗以及白内障、青光眼、眼部整形等眼病复杂手术,被评为“阿克苏地区临床重点专科”。
2024年11月30日入疆的姚乾灏是第10位援疆医生,也是眼底病规范诊治技术的推动者。姚乾灏发现,当地许多眼底病患者辗转阿克苏、乌鲁木齐等地就医。“让眼底病患者在家门口看好病。”他暗下决心。2025年5月26日,眼科激光室,光束精准落在一名61岁患者的眼底。这一温宿全县首例“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标志当地眼底病治疗迈入“精准时代”。
援疆故事向阳生长
从2011年首位援疆医生踏上温宿的土地,到如今第十位医生接过“光明接力棒”,金华眼科医院的援疆实践已超越医疗本身的范畴,成为国家援疆战略中一个独具光彩的“民营样本”。
15年来,吴坚韧20多次奔赴温宿县人民医院,建立长期技术协作,邀请当地医生赴金华进修,派眼科专家短期赴疆会诊、指导,提供远程诊疗支援与保障。在金华市援疆指挥部累计800多万元配套资金支持下,一批批援疆医生不仅带去蔡司手术显微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超声乳化仪等先进设备,建起南疆唯一高水平的县级眼科中心,培养一支带不走的眼科专业技术队伍,更构建起一整套可持续的医疗与发展体系。通过推进“温宿光明行”“关爱温宿县儿童青少年眼健康工程”,为2928名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复明手术,建立近30万人次的学生视觉健康档案。
这不是一人一时的奉献,而是一任接一任的坚守。
金华眼科医院的援疆故事,仍在继续,正如天山脚下的胡杨,扎根大地,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