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部边陲的热土上,有这样一群教育追梦人,他们跨越山海,奔赴边疆,用知识播撒希望,用情怀书写担当。温州市泰顺县罗阳二中语文教师董金秋,便是其中的坚定一员。
董金秋,温州市泰顺县罗阳二中教务处副主任,先后获评泰顺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多次荣获“优秀班集体”称号,指导学生在写作、演讲及学科素养竞赛中屡创佳绩。
2024年6月,当援疆任务下达时,董金秋毫不犹豫主动请缨。“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能为边疆教育出份力,是责任,更是荣耀。”带着这份信念,她告别熟悉的讲台与家人,奔赴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第二中学,担任教务处副主任兼语文教师。初到拜城,干燥的气候、迥异的学情考情、不同的教学节奏,都给她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当地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模式与温州存在差异,家长对教育的期待也各有侧重。但她深知,唯有融入才能扎根,唯有实干才能见效。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成了她快速适应的动力源泉。
深耕课堂,融本土实际探索新法
“要让教学落地生根,就得先读懂这片土地上的教育需求。”这是董金秋抵达拜城后给自己定下的第一准则。为尽快适应教学节奏,她向当地资深教师请教课堂管理技巧,课间和本地教师探讨学情分析,放学后梳理当天的教学得失,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如何结合地域文化设计语文活动”等实践心得。
在吸收本土化教学经验的同时,她大胆引入“小组合作探究”“情境化任务驱动”等教学理念。例如,在教授《带上她的眼睛》一课时,她借助学生对科幻电影的喜爱,综合爆款电影的必备要素,设计“影视化策划会”项目,既深化了文本理解,又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新旧融合”的课堂模式,逐渐让学生们爱上了语文,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
传帮带促,以专业引领共研共进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才能走远。”董老师始终将“带动当地教师成长”作为援疆工作的重要使命。她主动承担起“传帮带”责任,与邓芳、李保卫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从教学设计到课堂调控,从学情分析到作业批改,尽心传授经验。
为指导邓芳老师备战县级展示课和现场课比赛,董老师陪着徒弟一遍遍打磨《卖油翁》和《井冈翠竹》的教学设计:从“设计什么情境任务更贴近学生生活”到“如何引导学生体会竹子象征的精神品质”,逐字逐句推敲教学语言,反复模拟课堂互动场景。最终,这两堂课凭借扎实的设计与生动的呈现,获得了当地教师的一致好评,《井冈翠竹》也斩获县级一等奖。在指导李保卫老师准备校级读书分享会时,她结合“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帮助其梳理分享脉络、提炼核心观点,让展示效果得到提升。此外,她还为徒弟订阅《语文教学设计与指导》《素养立意的初中语文考试命题策略》等专业书籍,鼓励他们在理论学习中提升专业素养。
她还积极参与送教下乡、教研讲座等活动,围绕“托物言志单元整合”“单元整体设计”等主题分享实践经验,与当地教师共同探讨教学难题,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
履职尽责,以专业素养赋能发展
除了日常教学与教研,董老师还主动承担起学校多项工作,用专业能力为教育发展添砖加瓦。作为学校诗词大赛、演讲、汉字书写等比赛的评委,她不仅严格评审,更在赛后和学生交流如何提升表达技巧、深化内容内涵。在温拜两地“榕杨杯”现场作文比赛中,她以“科技探索精神”为评审视角,既关注学生对科技主题的独特思考与表达逻辑,也注重文字中体现的探索勇气与创新意识,为赛事评审注入了专业温度。
针对新疆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她牵头制定了拜城二中《构建多元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学发展》方案初稿,旨在通过多元化评价,全面激发学生发展潜能。
架桥牵线,以真情厚谊促进交融
“教育援疆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联结。”董老师深知,温拜两地的教育交流,能让民族团结之花更加绚烂。作为“温拜教育协作”的积极推动者,她牵头组织了“榕杨同心·书信传情”手拉手活动,让拜城二中与温州多校学生结为笔友。
她精心设计书信主题——笔绘校园,情寄远方,引导两地学生在文字中分享生活、交流思想。当拜城的学生收到温州小伙伴寄来的江南水乡画、特产小吃,当温州的学生读到新疆同学描述的草原风光、古尔邦节盛况时,地域的距离被悄然拉近。看着孩子们在书信中互相鼓励、共同成长,董金秋欣慰地说:“这些信件,是连接两地少年心灵的纽带,更是民族团结的种子。”
初心如磐,用坚守担当书写华章
援疆的日子里,董金秋早已把拜城当作第二故乡。她常说:“援疆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牵挂。”在这片热土上,她用脚步丈量教育的广度,用真心挖掘教学的深度,用热情传递团结的温度。
如今,董金秋的徒弟已能独当一面,她架起的两地交流桥梁仍在传递温情。这份跨越山海的教育坚守,不仅让她自身的教育生涯更加厚重,更在边疆学子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未来,她将继续带着这份初心与担当,在教育援疆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促进两地教育融合、推动教育公平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