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怎么找到我的?”当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团县委工作人员的电话拨通浙江武义爱心人士“小雅”的手机时,电话那头传来的惊讶声,揭开了一段跨越4000多公里的温暖缘分。
近日,新疆自治区团委通过新疆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共青团爱心生日会” 募捐活动在温宿县第三中学举行,一笔1万元匿名捐款从江南水乡武义飞抵天山脚下的温宿,而这份善意的起点,竟是一个来自新疆的苹果。
万元捐款“从天降”,工作人员执意寻恩人
近日,温宿团县委负责“共青团爱心生日会”募捐工作的干部像往常一样查看后台数据时,一串数字让他瞬间停下了鼠标——系统显示一笔1万元的捐款刚刚到账,捐款人信息寥寥无几,仅留下“小雅”的网名。
“这是一笔大额个人捐款,必须找到这位好心人,向他表示感谢。”考虑到捐款金额较大且信息模糊,温宿团县委迅速成立临时寻人小组,一方面通过支付平台尝试联系,另一方面梳理近期与外地的合作渠道。
“我们首先想到了援疆干部和教师,他们是连接温宿与内地的重要桥梁。”温宿团县委工作人员介绍,几经周折,寻人小组终于通过温宿三中的援疆副校长邓雪勇老师找到了身在武义的捐款人“小雅”。
“看到陌生来电时,我还以为是骚扰电话,接通后才知道是从温宿打过来的。”近日,“小雅”在电话中说,她从未想过自己的匿名捐款会被“追着”感谢,“只是做了件力所能及的小事,真的不用这么麻烦。”
一个苹果结缘分,两地少年书信传情
随着“小雅”的讲述,一段藏在时光里的温暖往事逐渐清晰。
“去年冬天一个晴朗的下午,儿子小汤放学回家,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红彤彤的苹果跑过来,说这是‘来自天山的礼物’。”“小雅”回忆,当时小汤就读的武义县实验小学开展“浙疆同心”主题活动,援疆教师带来了一批来自温宿县的苹果,分给每个学生品尝。
“苹果咬下去又脆又甜,汁水特别多,孩子边吃边问我,新疆是不是到处都是果园,那里的小朋友是不是每天都能吃到这么甜的苹果。”“小雅”说,那个苹果不仅让孩子记住了新疆的味道,更在他心里种下了对远方的好奇。
之后,武义县实验小学与温宿县第三中学开展“书信手拉手”活动。小汤与温宿的学生开始了跨越山海的书信往来。“小汤会把武义的茶园、廊桥、清明粿写进信里,还会画下江南的小雨伞寄过去;结对的学生则会与他分享天山的雪景、果园里的核桃和红枣,有时还会附上自己画的骆驼。”“小雅”说,每次收到温宿的来信,小汤都会兴奋地读给全家人听,“现在他每天都盼着能收到新疆的来信,还说长大了要去新疆看看,和温宿同学一起去果园摘苹果。”
匿名捐款显初心,爱心延续暖童心
“其实我一直通过孩子的书信关注着温宿。”“小雅”坦言,近日,她在儿子班主任的朋友圈里看到温宿县第三中学发布的“共青团爱心生日会”募捐消息,扫码进去,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脸,让她瞬间想起了小汤口中“会画骆驼的温宿同学”。
“小雅”说,当时她没有丝毫犹豫,匿名捐了1万元。“我不想留真实姓名,就是觉得这是一份朋友间的心意,不想让孩子觉得有负担,也不想让这份善意变得复杂。”
在“小雅”看来,这1万元捐款只是“给远方朋友的一点小礼物”。“如果不是温宿团县委这么认真地找过来,我可能永远不会跟别人说起这件事。”
浙疆同心筑暖流,爱心之种遍地生
“这笔捐款不仅解决了‘共青团爱心生日会’的物资筹备难题,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浙江的深情厚谊。”温宿县第三中学党支部书记王兆军说,“小雅”捐赠的1万元钱将全部用于采购生日蛋糕、文具套装和体育用品。
据了解,金华市与温宿县已开展多批次“浙疆同心”交流活动,除了“书信手拉手”,两地还组织了教师互访、学生研学等合作,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援疆工作。“一个苹果牵出一段情谊,一笔捐款延续一份温暖,这正是金温两地人民心手相牵的生动写照。”金华市援疆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推动两地的文化、教育、医疗、经济交流,让更多“金温故事”在塞外江南和江南水乡之间流淌。
目前,小汤和温宿同学的书信仍在继续,一个个援疆故事在更多人心中种下善意的种子。
“其实我做的事情真的很普通,只是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知道,无论相隔多远,善意都能连接彼此。” “小雅”说,未来她还会继续关注温宿的孩子们,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传递温暖的队伍中来,让这份跨越万里的情谊,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