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一场依托数字技术重构眼科医疗生态的改革正在改变当地200余万群众的生活。
2025年3月15日,浙江援疆医疗队赴乌什县边境开展巡回义诊,为护边员检查眼睛
2025年3月,阿克苏地区数智眼科健共体改革正式启动。该项目引入浙江“最多跑一次”经验,构建省(援疆)、地、县、乡、村共同参与、分工联动的“五级”眼病诊疗服务体系。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基层诊室、精准分级诊疗,使眼病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从7天缩短至2天,实现“疑难眼病地区解决、常见眼病县市处理、基础眼健康管理乡村兜底”,破解地广人稀地区医疗资源不足难题,打造了可复制的“阿克苏样本”。
住院时间从“7到2”:群众看病不再走弯路
“这么快就能出院回家了,真是难以想象……”7月27日,在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做完右眼玻璃体切除术的古逊汗·胡都米拜尔正起身准备出院回家。从入院到出院仅用2天,而在改革前,类似流程平均耗时约7天。
诊疗时间从“7到2”的这一改变,得益于今年3月由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牵头在阿克苏地区各县市部分乡镇卫生院开展的数智眼科建设试点,数智眼科健共体建设也由此正式启动。
7月28日,家住柯坪县玉尔其乡的56岁村民古逊汗·胡都米拜尔地因双眼视物模糊,走进了柯坪县玉尔其乡卫生院新建的智慧眼科诊室寻求帮助。
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开展白内障手术
柯坪县玉尔其乡卫生院是今年新建的数智眼科医疗体改革试点单位。通过检查,阿克苏地区眼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报告显示,古逊汗·胡都米拜尔地双眼白内障合并右眼视网膜脱离,建议她到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与此同时,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已实时收到了古逊汗·胡都米拜尔地的诊断报告。当7月29日古逊汗·胡都米拜尔地抵达医院时,针对她的手术方案和术前准备已经就绪。完善术前检查后,次日手术顺利完成。
2025年6月,浙江援疆眼科“医疗大巴扎”巡回义诊正式启动,图为医生在社区为群众开展眼病筛查
“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浙江援疆医疗队领队、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郑悦亮表示,目前,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牵头建成的30个智慧眼科诊室均配备眼表眼底一体机、全自动电脑验光仪、自动液晶视力表和便携式眼表分析仪和人工智能眼病诊断系统及相关网络平台。基层群众在智慧眼科诊室完成眼部信息采集后,人工智能系统生成初步诊断,并初步筛选需要进一步治疗的病例,阿克苏各县市人民医院和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团队二次研判并分级转诊。该模式已服务群众6万余人次,待规划的83个诊室全部投用后,将覆盖全地区200余万人口。
高效分诊直接提升了医疗资源利用率。上半年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三级手术量同比增长11.6%,四级手术量增幅达87.26%。“筛查前置让真正需要手术的眼疾患者能及时入院,医生也能更专注于复杂手术。”郑悦亮指着密集的手术排期表说。
人才筑基:从“0”到“137+”人才不再是发展瓶颈
先进的智能设备是提升基层眼健康服务的基石,但冰冷的机器需要温暖的“翻译者”和专业的“操作者”。没有一支扎根基层、懂技术、会沟通的人才队伍,再精密的仪器也难以真正惠及百姓。眼健康管理师,正是填补这一关键空白的答案。
“阿姨,人工智能系统显示您的眼底照片很清晰,暂时没大问题,回去以后注意不要过度用眼……”帕里旦木·麦麦提的一句话让原本眉头紧锁的居民脸上有了笑容。
帕里旦木·麦麦提是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红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眼健康管理师。每天,她都要在智慧眼科诊室引导群众检查眼睛,普及基本眼病知识,是连接技术与群众的关键纽带。
2025年3月4日,首批眼健康管理师集中培训在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举行,学员学习智慧眼科诊室设备的使用
现已建成的30个智慧眼科诊室虽有先进的模式和最好的硬件设备,但是缺乏人才支撑。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在援疆的助力下,阿克苏地区卫健委借鉴浙江医改经验,招收高中以上的学历人员,创新培养具备眼病筛查、基础诊疗、健康宣教等服务能力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眼健康管理师”,形成稳定高效合理的眼健康服务管理专业人才梯队。
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专家指导下,首批137名学员通过持续的强化培训,掌握了常见眼病识别与人工智能设备操作技能。目前每个智慧眼科诊室已配备1-2名眼健康管理师。
“眼健康管理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引导居民拍摄、安抚紧张情绪,第一时间解读人工智能系统生成的初步报告,他们让技术有了温度,更让健康管理关口前移。”郑悦亮说。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千眼与眼表疾病分中心落户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随着数智眼科健共体的开展,眼科专业医生培养也进入“快车道”。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医生艾合麦提·麦麦提如今日均能完成3-4台三级手术,而改革前他季度手术量仅10余台。“数智眼科健共体开展的这几个月,我积累了丰富的三级手术上台经验,在浙江援疆专家林仲主任的指导下,目前我已掌握四级手术流程,下一步就尝试开始做四级手术。”
针对二级医疗机构的眼科人才培养,强化二级医疗机构的“枢纽”作用,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联合浙江援疆医疗队,成立了覆盖全地区所有县(市)医院的眼科专科联盟。该联盟将助力配齐县(市)级眼科执业医师队伍,通过系统性培训提升其承接常见病诊疗与精准转诊疑难重症的能力,确保基础眼病“留在县市”、重病患者“上转地区”。
“目前,我们正全力协助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建设眼科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这是核心人才培养的平台。”郑悦亮介绍,“除此之外,我们还将依托‘小组团’帮扶、‘启明行动’帮带、后方医院名医工作室等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眼科医学人才。”
机制保障:“0”到“100+”的绩效激励促长效
如何确保改革可持续?阿克苏借鉴浙江医改经验,建立了一套精准的绩效分配机制。
目前,像帕里旦木·麦麦提这样的眼健康管理师,除了工资之外,每个月每个月绩效的增幅也会与工作量成正比,“付出有回报,大家现在工作热情高涨。”帕里旦木·麦麦提笑着说。
2025年6月28日,阿克苏地区眼科医生利用巡回义诊为基层群众开展眼科疾病筛查
阿克苏地委副书记、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骆梅英说:“各方干劲十足,才能真正把这个民生项目做下去、做得好,为此,我们借鉴浙江医改经验,建立一个合理的绩效分配机制。”
在浙江援疆的助力下,前期的资源、资金比较充裕,从目前来看,项目的推行非常顺利。但从长期看,更需要实现项目的“自我造血”。
目前,阿克苏地区卫健委已出台《阿克苏地区数智眼科健共体白内障手术攻坚与利益共同体构建工作方案(试行)》,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已和温宿县、柯坪县、拜城县人民医院签订绩效分配协议,确保各级参与者劳有所获。
村民在阿克苏市托普鲁克乡卫生院智慧眼科诊室做检查
“眼病诊疗的起点与终点都在家庭医生,这是浙江医改的重要经验。”郑悦亮表示,目前,阿克苏改革正通过绩效杠杆激活村医网络:每筛查一例、确诊一例或转诊成功一台手术,村医均可获得合理激励。
如今,承担起家庭医生职责的村医已成为眼科改革的“兜底力量”,其主动性的提升,显著增强了基层群众早筛早治和健康管理的意识。
“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干预、规范治疗,是守护清晰“视界”的关键。”骆梅英表示,阿克苏地区开展数智眼科健共体改革,真正做到了眼科大病重病在地区解决、一般病在县市解决、基础病和健康管理在乡村解决,为边疆地区解决眼部疾病的诊疗打造了一个可复制的经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