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库车市萨克萨克街道龟兹小巷内,百年历史的库车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课堂里欢声笑语不断。来自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等院校的14名昆山作业本公益基金会-海子计划支教团志愿者,正与120余名少年儿童共赴一场融合文化传承与成长赋能的暑期教育之旅。
龟兹小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自治区级文保单位库车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便是其中的“活化石”。这栋二层土木结构建筑,见证了库车女子教育的百年变迁。宁波市援疆指挥部结合“浙江文旅援疆‘双珠’计划”,对这座珍贵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复原,使其焕发新生,如今成为暑期成长营的生动课堂。
清晨的书声琅琅、上午的趣味课程与创意实践、课后师生围坐的亲切交谈,让孩子们在知识与陪伴中收获惊喜与成长。“我们依托小巷历史遗迹等特色资源,打造‘课堂+实践’立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本知识与家乡文化的碰撞中提升认知。”支教大学生刘宣蓉道出了教学理念。
开课近两周来,孩子们的喜悦溢于言表。“大哥哥大姐姐耐心解答问题,每天都有趣又有意义”、“他们啥都会,打篮球、踢足球样样行,我要向他们学习”…… 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孩子们对支教老师的喜爱与收获。
宁波市援疆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复原库车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是宁波“文旅援疆”赋能历史遗存的重要实践。如今,这座珍贵的百年建筑被精心活化利用,成为滋养心灵、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不仅是对珍贵历史建筑的守护,更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生动体现。我们期待这座‘活化石’能持续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与社会效益,让历史的智慧照亮更多库车学子的前行之路。”
这个夏天,龟兹小巷里的琅琅书声与欢声笑语,正编织成一曲关于成长、陪伴与希望的青春乐章,让知识的种子与家国的情怀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