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瓯江之畔的“中国电器之都”温州,到天山脚下的丝路新城阿克苏,跨越5000公里的地理距离,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赵文利老师,带着机械专业教学积累和温州人特有的“四千精神”,踏上了援疆之路。作为浙江省第十一批第二期援疆教师中最年轻的一员,他坦言初接任务时倍感压力——担心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以应对边疆教育的特殊需求。然而,这份压力也转化为他扎根边疆、踏实做事的动力。他努力将浙江教育的实践经验与边疆学子的成长需求相结合,在三尺讲台与技能赛场之间,践行新时代援疆教师的责任。
“想尽千方百计”:以创新破局,点燃技能热情
初到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赵文利老师便深刻体会到职业教育的“边疆挑战”——学生们对机械专业的认知较为模糊,实践操作的基础也较为薄弱,且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凭借在温州职业教育一线锤炼出的务实作风,赵老师并未急于“灌输知识”,而是尝试将温州人“想尽千方百计”的创新思维融入教学中,以期找到更契合当地学生的教学方式。
考虑到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对抽象理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的特点,赵老师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针对性地优化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他将课堂直接搬进实训车间,以液压千斤顶模型制作为核心载体,全程带领学生“边做边学”,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液压传动、帕斯卡原理等抽象知识。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了学生能够亲手触碰、亲手验证的传动结构,抽象概念瞬间变得具象可感。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赵老师还借鉴了温州企业“以赛促练”的技能比武机制,在班级定期举办“机械小工匠”挑战赛,围绕钳工能力设置比赛项目。看着学生们从一开始的畏难犹豫,到后来主动围在一起讨论技巧、争相展示自己的作品,眼神中充满了专注与兴趣,赵老师心中悬着的石头也渐渐落地。
赵文利老师(中间)指导学生制作液压千斤顶模型
2024年,赵老师与本校师生共同备战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装备制造赛道。在无数个夜晚的辛勤努力下,最终助力团队荣获总决赛银奖。每当遭遇困境时,赵老师常言:“办法总比困难多。”其实,我们深知他亦承受着压力,但跟随他一同钻研,我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也随之增强。
“说尽千言万语”:以匠心传帮带,助力筑牢教师根基
“援疆并非‘单打独斗’,能够留下一支扎根当地的教师队伍和一套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体系,才是更具深远意义的。”这是赵老师初抵阿克苏时的深刻思考,也是他排解压力的独特方式——除了与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他还常常与学校教学主任张军林携手,共同探讨系部专业建设的相关议题,从课程体系的优化到实训资源的整合,两人总在办公室或实训车间中反复斟酌、精益求精。
赵文利老师(左1)与教学主任张军林在办公室研讨专业建设方案
他们深知专业建设必须紧密贴合阿克苏的产业需求。赵文利老师携带着温州产教融合的宝贵经验,而张军林主任则对本地企业的用工特点了如指掌。两人携手梳理出明确的方向:在系部传统机械专业的基础上,筹建增材制造实训室,增设“数字化加工”课程,为学生参与技能比赛及新专业的开设奠定坚实基础。每次研讨结束后,他们还会实地走访当地企业,广泛征求意见,将思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方案。
在教师培养方面,赵老师与青年教师范晨飞结成了“师徒对子”。从教学方案的设计到实训指导,他们始终秉持“互相学习”的心态,共同探讨教学经验。为了助力范晨飞备战“教学能力大赛”,赵老师陪伴他深夜打磨课件,逐字逐句地修改教学脚本,并反复模拟课堂场景,演练互动环节。范晨飞感慨道:“赵老师虽然年轻,却极具耐心。他会先确定真实的工作任务,再拆解学习目标,最后精心设计实践环节,甚至连如何引导学生提问都讨论得非常细致。”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范晨飞不仅在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第三名,还在地区讲课比赛中取得第七名的佳绩,逐步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赵文利老师(右1)与新疆结对老师范晨飞合影
“吃尽千辛万苦”:以坚守践初心,深耕民族团结沃土
从温润的江南到干燥的西北,初到阿克苏的赵老师,曾因气候差异、饮食不适,再加上援疆任务的压力,一度夜不能寐,频繁生病。然而,温州人“吃尽千辛万苦”的韧劲,使他迅速调整状态,逐渐融入了边疆生活。他常言:“比起边疆教育的需求,这点不便不算什么,既然来了,就得多做点实事。”
在疆任教期间,赵老师与学生李广进结成帮扶对子。细心的他很快发现,这孩子常因身体不适请假,经常需要服药。或许是这份亲近感,李广进同学总爱找赵老师一起打羽毛球,球场上的奔跑与欢笑成了两人专属的互动时光。赵老师也常从温州老家带来零食,得空就拉着孩子坐下来聊天,从课堂知识聊到家里的情况。一来二去间,一份跨越地域的深厚师生情谊悄然生长。看着李广进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整个人渐渐开朗,赵老师说:“在这边看到了太多孩子的不容易,先前自己那点气候、饮食上的不适,自然就不觉得有什么了。”
赵文利老师(右1)和新疆孩子过端午节
“走遍千山万水”:以初心赴约,续写援疆新篇
回溯大学时光,在毕业典礼上,当赵老师的目光落在“西部计划”颁奖环节时,一颗奔赴祖国边疆、贡献青春力量的种子,悄然在他心底扎下了根。然而,遗憾的是,作为免费师范生,他必须先履约回到家乡任教,这份对边疆的向往,只能暂时深藏心底。
2018年,赵老师入职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成为一名教师。入职后的第一个学期,当工作群里弹出援疆教师招募通知时,他几乎没有犹豫,立刻填写了报名表,但那次并未如愿。
这份等待,终于在2024年迎来了圆满的结果。这一年,他成为浙江省第十一批第二期援疆教师的一员,踏上了前往阿克苏的征程,多年的援疆心愿终于实现,他的教育足迹也真正跨越了千山万水。
“走遍千山万水,不只是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教育初心的一脉相承。”赵老师坦言:从东海之滨的温州到天山南麓的阿克苏,教学环境变了,面对的学生情况也变了。但作为年轻教师的谦逊态度未曾改变,深耕教学的努力劲头依旧如初。“陪着学生用技能扎根、用专业成长”的初心,更是始终未改。“能在边疆的土地上,留下自己为职业教育奋斗的足迹,对我来说,就是最珍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