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起衢州市援疆指挥部和衢州市教育组联合对乌什·衢州小学(乌什县第一小学)进行“组团式”援疆,8年来衢州的援疆教师们精诚团结,以校为家,将“两子”文化深耕于校园。2023年2月,胡国惠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为援疆队伍中的一员,开始了为期3年的援疆工作。作为学校的第三任援疆校长,胡国惠秉承前辈们的光荣传统、勇于实践,开拓创新,谱写了“大爱无疆,礼润童心”的援疆篇章。
礼润边疆:让千年文明在童心中扎根
初踏乌什·衢州小学,胡国惠便立下初心,教育援疆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让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发芽。
胡国惠把孔子的“礼”文化落实成《校园九礼》:从清晨入校的“微笑问候礼”到课堂上的“专注倾听礼”,每个礼仪都藏着小故事。胡国惠和援疆老师一起用“礼仪小火车”游戏让孩子感受礼貌的温度,用文明行为换来的积分帮同学兑换文具,校园处处的“礼”文化,都让孩子们在摸得着的文化里,慢慢懂得“礼”是温暖的相处之道。
为响应“围棋下天山”的计划,胡国惠在校园里新建了围棋广场和围棋教室。当四年级的伊尔夏提第一次输棋时把棋子摔在地上时,胡国惠并没批评他,只是陪他看了一场职业棋手的复盘视频。三个月后,伊尔夏提在作文里写道:“现在我知道,下棋时认输的风度,比赢棋更重要”。后来,伊尔夏提拿到了乌什县少儿围棋赛的二等奖,领奖时还特意把对手的棋盘整理好。2024年,胡国惠和老师们带着10个孩子去衢州参加世界青少年围棋论坛,当他们在南孔圣地和各地小棋手对弈时,棋盘上的黑白子早就超越了输赢,成了连接天山与衢州的文化密码。
每天早读,校园里《论语》的诵读声总让胡国惠驻足,他和老师们给低年级孩子编了“论语拍手歌”,让高年级学生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排成课本剧。联合衢州电台举办的《空中论语课堂》节目开播当天,乌什孩子的童声和衢州学生的诵读通过电波相遇时,胡国惠说:“我看见民族团结的种子,正在文化的土壤里悄悄生长”。
革新治校:用智慧之光点亮边疆教育
援疆期间,胡国惠通过竞聘机制精简岗位,并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质量,2023年学校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荣誉称号。2024年,争取“小组团援疆辐射项目”,从衢州先后请来了7个专家团队,41位衢州市名师、名校长、正高级教师进入课堂为本地老师问诊教学,精准把脉,助力教学成长。目前,学校4位老师成长为地区“十百千”教师,4位骨干成为县教研大组负责人,2024年,学校被评为“自治区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老师们都说:“援疆教师带来的不仅仅是方法,更是把边疆教育做好的信心。”
情牵天山:用寸心换得万心暖
在乌什的日子,让胡国惠最难忘的不是墙上的奖状,而是孩子们追着塞给他的热馕,是老师们收到生日贺卡时红了的眼眶。胡国惠总觉得,援疆不只是干工作,更是用心和这里的人、这里的土地交朋友。
刚到学校时,胡国惠就自己掏钱定制了《感恩有你》贺卡,每个老师生日当天,他都会根据每位教师的表现和特点,用心写上一段祝福,很多老师表示还是第一次收到手写的生日祝福。2024年,胡国惠给每位老师送了盆多肉当生日礼物,卡片上写着:“愿我们都像这棵小植物,在边疆也能活出勃勃生机。”在专业与情感的双重滋养下,经过两年多培养,老师们已能独当一面。
与维吾尔族孩子赛菲耶、布祖热姆结亲后,胡国惠也时刻关心她们的学习,帮助她们的家里解决实际困难。赛菲耶经过自己的努力,被选为“有礼解说员”去了衢州夏令营,回到家乡后,把衢州见闻带回了校园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2025年,端午节当天学校食堂飘着粽子的香味,胡国惠邀请衢州、乌什·衢州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线上一同过端午节,当大家包着形状各异的粽子时,孩子们围着桌子笑得直拍小手。这样的活动每个月都有:衢州的“南孔爷爷”来教礼仪,乌什的孩子们跳着“麦西来甫”欢迎客人,两地学生一起种“同心树”、写“融情信”……胡国惠还联系衢州的爱心企业,给学校捐了30多万元的物资,4所衢州学校和乌什·衢州小学结对。2025年初,收到衢州小学生寄来的“蛇年生肖画”时,胡国惠再次确信了援疆的意义——不是我们带来了什么,而是我们和这里的老师、孩子一起,让天山脚下的教育,有了更温暖的模样。
现在的乌什·衢州小学既是“阿克苏地区书香校园”也是“阿克苏地区科技创新特色学校”,但对胡国惠来说,最珍贵的,是每天清晨看到孩子们笑着行问候礼,是听到教学楼里传出的《论语》诵读声,是围棋广场上孩子们落子无悔的样子。胡国惠说:“教育援疆就像一场接力跑,我只是其中一棒,但只要每一棒都带着真心跑下去,这颗用文化和爱种下的种子,总会在天山脚下长成参天大树——正如校园里那片白杨,根扎边疆,枝向江南,在岁月流转中,长成最动人的教育风景”。
人物简介
胡国惠,中共党员,衢州市龙游县雅村小学书记、校长,小学数学高级教师,2023年2月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开展援疆工作,援疆期间担任衢州市第十一批小学组领队、乌什·衢州小学校长。